
凶案发生之后,迪拜和哈马斯方面立即将矛头指向摩萨德。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迪拜警察局公布了一个28人的杀手名单:有照片、有所持(伪造的)英国、法国、爱尔兰、澳大利亚证件的详细信息。迪拜警察局局长说,警方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是摩萨德策划了凶杀案,英国政府随后发声:他们确信,马哈茂德·马巴胡赫被杀是摩萨德所为。

那么,谁是摩萨德?
摩萨德,全称是“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
1951年,摩萨德在以色列开国总理本·古里安的亲自筹划下成立,发展至今,成为与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五处、苏联克格勃比肩的世界谍报四强。
实际上,以色列的情报组织并非只有摩萨德一家。除摩萨德外,还有负责国内安全事务的辛贝特和负责搜集和分析国外情报的阿穆恩,以及搜集世界政治外交情报的外交部情报研究司、负责国内反敌反特的警察总局调查处。但是,这其中,以摩萨德风头最劲、知名度最高、被曝光的次数也最多。
以色列建国以来的五次中东大战,人数众多,力量强大的众多阿拉伯国家却被小小的以色列占尽上风,这其中,摩萨德功不可没。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摩萨德,以色列早已亡国;每到关键时刻,总是摩萨德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因而赢得了整个以色列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对以色列官方来说,摩萨德作为情报组织的存在价值,还在于对阿拉伯人起到的震慑。时任以色列贸易部长本·埃列泽的话就相当精辟——他对以色列电台说,他不清楚马巴胡赫死于谁手,但他的死,向哈马斯表明,“他们任何人都不是遥不可及的,都能被触及”。

暗杀并非什么光彩的行为,尤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但是,以色列却是公开实施暗杀行动的国家,摩萨德特工更是惯于通过暗杀这种将成本和舆论影响都尽量降低的方式来消灭敌人。
当然,以色列在暗杀方面表现得如此特殊,有其历史原因。一言以蔽之,犹太人从未获得过真正的安全感,它时刻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消灭。“二战”时,犹太人被纳粹屠杀以及历史上历次的创痛,已经成为以色列无法忘怀的梦魇,他们决心不再让历史重演。
历史的创痛和被阿拉伯国家包围的现状,也让以色列缺乏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的直接后果,就是它经常会采取外人难以理解的安全政策和军事行动,最为常见的,就是遏制敌手和“先发制人”。为了不让自己的敌人有成长的机会,它往往舍弃外交,而直接使用暗杀这种极端的手段。
摩萨德的准则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种凶狠的行动理念,加上其高超的谍报技能,使摩萨德特工成为世界情报界“没有最狠、只有更狠”的角色。
摩萨德的成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摩萨德成立之初,草创的情报机构与新生的以色列一样,开拓精神占主导地位,人的作用被视为最重要因素。“摩萨德之父”伊塞·哈雷尔奠定了摩萨德的基础。
尽管摩萨德缺乏老牌情报机构所拥有的经验和传统,但他们敢于去摸索和创新:“如果你被扔出了门,那就再从窗户钻进去。”到20世纪60年代,摩萨德完成了从人工情报向现代化情报工作的转变,开始采用更专业的招募和训练方法,并引进了计算机和其他技术手段,美国大型企业的管理方式也被引入摩萨德。
摩萨德一方面要打击以色列的敌人,侦察、获取敌方的机密,在阿拉伯国家之间挑拨离间;另一方面,还要承担打破其他国家对犹太复国主义进行孤立的重任……
如同一所名校需要有名师和高徒一样,摩萨德的历史上积累了硕果累累的行动与传奇人物:

深度潜伏,被认为是未来叙利亚国防部长人选之一的“大谍”伊利·科恩;
被9名将军在内的5000名战俘交换“荣归”的“东方左尔格”沃尔夫冈·格茨(连格茨在内,总计换回10名以色列人);
1,8万公里、一千多个日夜,跨国活捉纳粹恶魔阿道夫·艾希曼;
“乔纳森营救”,奔袭恩培德机场解救人质;
策反伊拉克王牌飞行员穆尼尔,驾驶米格-21(这是西方世界获得的第一架米格-21战机)来归;
策反瑞士工程师,巧取法国幻影战机图纸;
“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追杀“慕尼黑事件”幕后主凶;
直闯办公驻地70余弹射杀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副总司令阿布·杰哈德
中东和平进程的试探者、“以土地换和平”的牵线人
……


马巴胡赫这次迪拜被刺,摩萨德再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以往由于技术不够先进,加上自身严格的保密工作,作风精干、办事凶狠、行动缜密的摩萨德一直没有得到“曝光”,与以往捕风捉影不同,此次全程监控拍摄下来的暗杀画面,真实地反映了摩萨德行动的全过程。
作为“四强”,我们有必要全面剖析摩萨德,而剖析的首要在于了解,特别是需要如剥茧抽丝般地去伪存真,认识一下,谁是摩萨德?
本专题,让我们聚焦以下系列内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